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动态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当代民航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汪小伟
民航强国,文化先行。民航院校作为民航文化传承、创新和引领的源头,以培养民航企业生产、经营、运输和服务的一线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为己任。民航院校重视在校生的当代民航精神培育,厚植当代民航精神文化内涵,进行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当代民航精神培育。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结合民航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当代民航精神培育的目标,从积极教育环境的构建、民航院校大学生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育体系四个方面探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当代民航精神培育途径。
一、重视民航院校积极教育环境的构建
在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时,需将教育环境的构建作为职业精神教育的基础,在校风、学风、易班建设等方面突出民航运输在国际运输中的核心地位。让学生了解民航业所处发展阶段及发展前景,用国际大数据与专业就业微动态相结合,用行业自豪感、职业认同感与民航院校学生民航梦、中国梦相结合,构建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全面铺开的良好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积极教育环境带来的学习内驱力。
营造积极教育环境,除了民航院校构建浓厚的行业认知氛围,民航院校大学生自身对“三个敬畏”、当代民航精神的学习、领悟及内化是培育当代民航精神的内核,推进当代民航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将此作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平台,进行当代民航精神的传播教育。如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民航企业、民航院校借助官方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从不同角度宣传、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构建有利于学习的当代民航精神网络环境。
二、关注学生在当代民航精神培育中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当代民航精神培育应重点关注民航院校学生在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和积极情绪体验,个体在职业精神培育中的积极体验直接影响职业精神培育开展效果。
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重点关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感受,并将其积极的心理体验予以及时强化。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并促进个体的从业过程中的幸福体验感。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过程中,关注并突出民航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有效增强该群体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民航院校开展当代民航精神的培育效果。
大学生已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有了初步的憧憬,即心理学家金兹伯格提出的“空想期”,因此进行“准民航人”职业精神培育应把握住其“民航梦”的空想期机遇,关注其对未来职业、准民航人的期待、憧憬、理想及敬畏等积极情绪体验。构建积极育人环境的同时,关注并引导其积极情绪体验,让学生在对未来职业憧憬、对当代民航精神深层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积极情感和快乐体验。
三、注重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增进当代民航精神培育效果
当代民航精神培育须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在关注当代民航精神培育过程中民航学生的积极个人体验之外,应着重培养与当代民航精神内涵相关的积极人格,通过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当代民航精神培育效果。
(一)加强职业自我认知,提升民航院校学生自信心。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自我:准民航人。民航院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先进典型案例宣传、民航强国建设现状等多方面教育,加强其对职业的自我认知,激发起浓烈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并认识到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关注并培养大学生在职业培养过程中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其职业核心竞争力。民航院校对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要求较高,既要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又要牢固树立“三个敬畏”意识和当代民航精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逐步内化当代民航精神培育效果。当代民航精神培育工作属于理想信念范畴,目前民航院校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工作已经制度化和常态化,在制度化和常态化教育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当代民航精神培育的效果。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需关注其在当代民航精神培育过程中积极的个人体验,并将体验与职业兴趣、职业敬畏感联系起来进行引导,激发其内驱力,通过外在进步与内在感受相结合,使当代民航精神培育从学校要求向主动学习转化。
四、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构建完善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应打破以校团委、学工部门、思政教学部门为主的“各自为战”的教育模式,教学部门与校团委、学工部门展开沟通与协作。以积极心理学观点为指引,关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教学活动中积极的个人主观体验,如职业神圣感、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和敬畏感等,并促进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当代民航精神培育中,我们应当积极发挥教师职业引领、教育引领的功能,体现课堂上职业理想建立、职业认同的积淀功能,以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渗透、引导。构建积极完善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所有老师都应成为当代民航精神教育的教育者、引导者、影响者,让学生在职业精神培育中感受并肯定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
开展当代民航精神教育,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学生积极主观体验,切实提升当代民航精神教育效果。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结合民航院校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当代民航精神培育的目标,从积极教育环境的构建、民航院校大学生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育体系四个方面探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当代民航精神培育途径。
一、重视民航院校积极教育环境的构建
在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时,需将教育环境的构建作为职业精神教育的基础,在校风、学风、易班建设等方面突出民航运输在国际运输中的核心地位。让学生了解民航业所处发展阶段及发展前景,用国际大数据与专业就业微动态相结合,用行业自豪感、职业认同感与民航院校学生民航梦、中国梦相结合,构建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全面铺开的良好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积极教育环境带来的学习内驱力。
营造积极教育环境,除了民航院校构建浓厚的行业认知氛围,民航院校大学生自身对“三个敬畏”、当代民航精神的学习、领悟及内化是培育当代民航精神的内核,推进当代民航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将此作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平台,进行当代民航精神的传播教育。如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民航企业、民航院校借助官方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从不同角度宣传、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构建有利于学习的当代民航精神网络环境。
二、关注学生在当代民航精神培育中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当代民航精神培育应重点关注民航院校学生在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和积极情绪体验,个体在职业精神培育中的积极体验直接影响职业精神培育开展效果。
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重点关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感受,并将其积极的心理体验予以及时强化。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并促进个体的从业过程中的幸福体验感。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过程中,关注并突出民航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有效增强该群体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民航院校开展当代民航精神的培育效果。
大学生已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有了初步的憧憬,即心理学家金兹伯格提出的“空想期”,因此进行“准民航人”职业精神培育应把握住其“民航梦”的空想期机遇,关注其对未来职业、准民航人的期待、憧憬、理想及敬畏等积极情绪体验。构建积极育人环境的同时,关注并引导其积极情绪体验,让学生在对未来职业憧憬、对当代民航精神深层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积极情感和快乐体验。
三、注重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增进当代民航精神培育效果
当代民航精神培育须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在关注当代民航精神培育过程中民航学生的积极个人体验之外,应着重培养与当代民航精神内涵相关的积极人格,通过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当代民航精神培育效果。
(一)加强职业自我认知,提升民航院校学生自信心。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首先应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自我:准民航人。民航院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先进典型案例宣传、民航强国建设现状等多方面教育,加强其对职业的自我认知,激发起浓烈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并认识到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关注并培养大学生在职业培养过程中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其职业核心竞争力。民航院校对学生的学习独立性要求较高,既要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又要牢固树立“三个敬畏”意识和当代民航精神。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逐步内化当代民航精神培育效果。当代民航精神培育工作属于理想信念范畴,目前民航院校开展当代民航精神培育工作已经制度化和常态化,在制度化和常态化教育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当代民航精神培育的效果。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需关注其在当代民航精神培育过程中积极的个人体验,并将体验与职业兴趣、职业敬畏感联系起来进行引导,激发其内驱力,通过外在进步与内在感受相结合,使当代民航精神培育从学校要求向主动学习转化。
四、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构建完善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
应打破以校团委、学工部门、思政教学部门为主的“各自为战”的教育模式,教学部门与校团委、学工部门展开沟通与协作。以积极心理学观点为指引,关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教学活动中积极的个人主观体验,如职业神圣感、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和敬畏感等,并促进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当代民航精神培育中,我们应当积极发挥教师职业引领、教育引领的功能,体现课堂上职业理想建立、职业认同的积淀功能,以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渗透、引导。构建积极完善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所有老师都应成为当代民航精神教育的教育者、引导者、影响者,让学生在职业精神培育中感受并肯定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
开展当代民航精神教育,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学生积极主观体验,切实提升当代民航精神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