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动态
转载2019年6月28日中国民航报第1版:三尺讲台 一片丹心
——记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教授田巨
本报记者 冯智君
通讯员 林 桥 陈群辉
在三尺讲台上,他用耐心、细心、责任心诠释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在日常工作中,他用严谨、细致、负责,树立了机务教师的榜样;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不眠不休、潜心钻研,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助力民航强国建设……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雨,十万栋梁”。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他就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副院长田巨。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雨,十万栋梁”。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他就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副院长田巨。
因材施教 一心教好圣贤书
《液压与气动》《飞机电子系统》《飞机电源系统》《微机原理》,作为一线教师,田巨累计授课超过17000学时,涉及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十几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机务维修内容复杂枯燥,照本宣科难以被学生接受,有什么好方法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开班前,田巨总是先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摸底测试,掌握学生素质、知识结构、学习背景,再着手制定教学方法。
曾经有一名学生以前学过厨师专业,想转行考机务,但他的基础知识几乎为零。田巨针对他的情况,定制了“破译黑匣子”的方法,把一段段复杂的文字转化成一张张图片,把一个个方程式转化为一个个模型,形象化地将问题阐述清楚。考试后,这位学生的成绩单上赫然写着90分!他激动得跑到办公室紧紧拥抱田巨:“是田老师手把手耐心的教学,才让我从一窍不通到豁然开朗!”
在21年的教学生涯里,田巨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细致精心地设计教案,尽心尽力“服务”好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我曾经最多一年上了1000多个课时,这意味着每天5个多小时站着,嘴里不停地说,手上不停地写,大脑高速运转,有时觉得自己会倒在讲台上。虽然累,但见到讲台下一张张求学的面孔,我又立刻像‘打鸡血’一样。”田巨说。
2007年,田巨在重庆给学员上课,刚开课,家里便来电话,父亲病危,让他马上回家。“课已排好,我一走就要停半天课,培训计划会乱。”田巨说。
于是,他咬了咬牙,定了定神,坚持按计划完成了4个学时的授课任务。上课时,他依然专业,但内心却难以平静。下课后,他立刻飞回沈阳,却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铁打的田巨,流水的学生。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走到全国各机场,总能听到“田老师”的尊称,每年还有大批学生到广州探望他,逢年过节手机更是被学生们“刷爆”。“做老师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得到学生的认可,看到学生茁壮成长,一波接一波走到民航各个岗位上,心里就觉得特别自豪。”田巨说。
言传身教 树机务教师典范
田巨是东北人,身材魁梧,外形“粗犷”。但事实上,他却是心细如发、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1998年,田巨刚到学校,作为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之一,他承担起了波音公司教学示教板的修复工作,这种100多万元的昂贵设备此前他完全没有接触过。
“不懂就翻书,不熟悉就练习,总能把它‘啃’下来的。”田巨说。在翻阅了数十本书和资料后,他把该设备的工作原理、施工方法、解决方案一一弄懂,便开始对设备进行拆解,每一步他都拍照留底,修理完毕后,再按图索骥复原。前前后后2个多月,他终日“泡”在实验室里,最终完成了修复工作。
他的完美主义,不仅体现在研究上,更体现在教学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田巨经常思考的问题。
飞机维修实训中,缺少现役设备、损耗大是长期困扰民航院校的难题。“若将数字化维修训练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将能很好地解决‘高技能与高投入’之间的矛盾,提高培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田巨说。
于是,飞机维修模拟实训室建设被提上日程。当时,田巨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为写好教学用的模拟训练机方案,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翻书籍,查资料,访专家,从内部设计到外观抠细节、找漏洞,力求做到极致,“逼得”厂商工程师“叫苦连天”,称“没遇到过这么认真和仔细的买家”。最终,从撰写立项方案到完成历时5年,终于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飞机维修模拟实验室。
不断追求极致,不断追求完美,使田巨从外行到专家,他也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言传身教”这4个字。“作为一名教机务的老师,本身也应当是一名‘机务人’,自己以身作则,把机务作风融入到教学中,才能让学生也具备机务人严谨的品格。”田巨说。
鞠躬尽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田巨深谙此理,并为此不断关注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建设。他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校级课题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48篇。
采访当天,记者发现田巨双眼通红,他说:“最近学校申报教育部‘双高计划’、国际交流赛,还有个人的广东省质量工程验收,项目太多,忙不过来,昨晚11点半才到家,又加班到三四点。”
白天教书,晚上伏案,这样的生活他早已习惯。长期以来,他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由于经常熬夜,长期坐着,他的腿关节出了问题,一旦工作强度过大就会发作。2017年、2018年,两次国家资源库立项答辩,他痛得起不来床,靠着服用止痛药,一瘸一拐地进入现场答辩。教务处雷处长有句玩笑话:“田教授腿一痛,我们学校就该出国家级成果了。”
2018年,田巨被授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称号,并组建了广东省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名教师工作室,负责广东省飞机维修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工作。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田巨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多次带领他们到企业了解和熟悉专业业务及知识。他还邀请年轻教师参加自己的项目,并通过项目建设辅导年轻老师。
如今,他有几个工作团队,包括课程团队、国赛团队、资源库建设团队。目前,这些团队已经培养出了4位教授和一大批副教授。眼看着一名名青年教师化茧成蝶,成为教授,一位位“学徒”青出于蓝,田巨喜上眉梢。
由于自幼钟情于航空业,田巨在高考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维修专业。当时,国内航空业并不发达,他觉得自己必定能有一番作为。如今,他在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21年。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高质量的飞机维修人才,以推动国内飞机维修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民航强国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田巨的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链接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