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思政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类别: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6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加强道德和法律修养,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  

二、设计思路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一些实践教学内容,做到以小组活动为主,以个人实践活动为辅,结合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实践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与完成形式

本学期实践教学共计3学时,本大纲给出3个实践项目,每个学生选择参与1项。可以小组实施,也可以个人独立完成,由任课老师根据具体内容布置安排,最后并由任课老师给予评定分数。

 

实践项目一

【实践主题】展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实践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实践步骤】

1.学生收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或国外美德格言,写出原文、出处及其含义,每位同学不少于5句。

2.就某一句或几句美德格言,写一篇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

【实践学时】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收集收集的资料及心得体会给出平时成绩。

【提交材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及其原文、出处和含义、心得体会。

【时间安排】第周开始,第十周提交。

实践项目

【实践主题】“社会公德”主题视频或PPT制作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的内涵意义提高社会公共道德知行合一的实践认知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每组不超过8人

【实践步骤】

1.学生分小组拍摄社会公德主题的视频或制作PPT,视频不超过8分钟。

2.PPT以考察某个国家或社会社会公共道德方面状况的展示,并做简单评价或总结分析。

 【实践学时】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制作作品水平给出实践成绩。

 【时间安排】第周开始,第十周提交。

实践项目

【实践主题】开展“看法律视频,思考法与人生”活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

【实践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实践步骤】

1.学生课后上网观看《道德与法》、《今日说法》、《法制在线》、《法律讲堂》等节目。

2.以所观看节目的主题或案例为主题,撰写观后感。

【实践学时】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观后感给出成绩。

【提交材料】观后感。

【时间安排】第6周开始,第十周提交。

 

实践项目   

【实践主题】公益活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德行贵在由知而行,行才是关键,参与公益活动就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行动中进行德性内化,在实践中成长。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

【实践步骤】

1.小组确定公益活动形式,如献爱心、做义工、慰问鳏寡孤独、公益劳动等,制定活动方案。

2.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实施。

3.活动结束后每人撰写一篇《公益活动心得》,内容包括公益活动主题、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启示或感受,重点是启示或感受。

【实践学时】3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小组提交的活动方案、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公益活动方案、心得体会、本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照片2-3幅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六周开始,第十三周提交。

 

实践项目

 【实践主题】结合课程主题进行的实践作业展示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布置相关作业,以PPT、辩论、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

【实践步骤】

1.任课老师围绕课程确定相关主题布置实践作业,说明相关要求2.任务小组完成作业,并在课堂分组展示作业,并进行简单解说,任课老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实践学时】2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作业完成情况、提交的心得体会及其他相关材料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作业、心得体会、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七周开始,第十二周提交。

 四.教学要求

 1.任课老师在实践教学大纲的原则指导下,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及各教学专业班级的个性差异,灵活安排。

2.写心得体会或观后感不得少于800字,用A4纸张写作,采用统一封面,不得打印。

3.调查报告的要求: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对调查情况的考察、分析;有自己的结论;字数不得低于2000字,采用统一封面,不得打印。

4.收集整理的材料必须装订成册。

5.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

五.成绩考核

1.淡化过程管理,实行目标管理。所有的项目以最后形成的文字材料作为评判成绩的依据

2.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平时成绩(3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成绩(30%)和期末开卷考试(理论考核40%)成绩构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