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2011学年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类别: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6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加强道德和法律修养,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理论教学和为更好地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避免学生脱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而空谈,使其学习不是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知”的层面和环节上,力争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方面的“知”与“行”统一。

  2.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兴趣,丰富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在保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

  3.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我院大学生素质教育、诚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推动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的同时,还要利用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4.着眼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帮助学生作好走向社会的思想认识上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些有必要认识和解决、而又是仅有课堂教学所无法解决或很好解决的特殊社会问题。

二、设计思路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一些实践教学内容,做到以小组活动为主,以个人实践活动为辅,结合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实践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据本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目标,将相关的社会实际和实践内容及其研究成果充实教学,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含量和时代精神含量,提升教学的说服力。

2.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教育和实践体系。除将“一言堂、不二价”的“照本宣科”改为理论切合时代和学生实际的专题讲授外,还“走出去”、“请进来”,与火热的社会生活联系,与深入的改革实践联系,与“精彩和无奈纷呈”的大学社会实际联系,在与实践的联系中体现知识系统、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

3.据现代实践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探索并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自主参与性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既提升其理论素养,又引导他们以健康向上的道德、法治精神实践人生。

三.教学内容与完成形式

本课程实践教学共计6学时,本大纲给出10个实践项目,每个学生选择2项。

其中一项为小组实践,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在实践项目一、二、三、四、五中确定,并于第四周前交所在班学习委员处汇总,由学习委员统计后交任课教师备案,最后成果于第十六周由学习委员统一上交。

另一项为个人实践,由学生在实践项目六、七、八、九、十中选择一个完成,于第十四周由学习委员统一上交。

(任课教师于开学初将每一个行政班级按每组8-10人为标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指定小组长一名。)

 

实践项目一

【实践主题】人物访谈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对他人尤其是成功人士的采访,解读他人的成功历程与失败教训,尤其是其中所展示的人性(德性)光辉,对大学生产生榜样的作用。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

【实践步骤】

1.小组确定访谈对象,制定访谈方案。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访谈对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访谈,同时作好访谈记录。

3.访谈结束后撰写《人物访谈报告》,内容包括访问主题、访问人物、访问时间、访问地点、事件、启示或感受,重点是启示或感受。

【实践学时】6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小组收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访谈记录以及《人物访谈报告》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小组收集的访谈对象的相关资料、访谈记录、人物访谈报告、与被访人的合照等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二周开始,第十六周提交。

实践项目二

【实践主题】参观烈士陵园

【实践目的与要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旨在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和继承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理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起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发学习的理想和抱负。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

【实践步骤】

1.学生收集革命烈士陵园有关资料。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参观。

3.参观结束后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内容包括活动主题、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启示或感受,重点是启示或感受。

【实践学时】6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小组收集整理的革命烈士陵园有关资料和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小组收集整理的革命烈士陵园有关资料、心得体会、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五周开始,第十六周提交。

实践项目三

【实践主题】公益活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德行贵在由知而行,行才是关键,参与公益活动就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行动中进行德性内化,在实践中成长。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

【实践步骤】

1.小组确定公益活动形式,如献爱心、做义工、慰问鳏寡孤独、公益劳动等,制定活动方案。

2.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实施。

3.活动结束后每人撰写一篇《公益活动心得》,内容包括公益活动主题、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启示或感受,重点是启示或感受。

【实践学时】6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小组提交的活动方案、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公益活动方案、心得体会、本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照片2-3幅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六周开始,第十六周提交。

实践项目四

【实践主题】征集“和谐班集体”创建方案和主题词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和谐班集体创建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途径,增强创建和谐班集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优良环境。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

【实践步骤】

1.小组设计创建和谐班集体方案和主题词,最好利用班会时间展示方案和主题词,并简单说明理由。

2.小组成员以“我和和谐班集体”为题,写心得体会。

【实践学时】6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创建和谐班集体方案和主题词、提交的心得体会及其他相关材料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创建和谐班集体方案和主题词、心得体会、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七周开始,第十六周提交。

实践项目五

【实践主题】开展社会调查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实践方式】小组完成

【调查参考主题】

1.校园周边社区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调查与分析

2.校园周边社区治安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校园周边社区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校园周边社区农民工劳动强度与收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5.校园周边社区农民工主要从事工种的调查与分析

6.校园周边社区网吧分布状况、经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7.校园周边社区农民工生活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8.校园周边社区老年人休闲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9.校园周边社区博物馆、纪念馆等类似设施的社会效益的调查与分析

10.校园周边社区道路交通违法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11.校园周边社区群众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2.校园周边社区群众参与赌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3.校园周边社区群众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14.校园周边社区群众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识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15.校园周边社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婚俗变迁的调查与分析

16.校园周边社区公交车服务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17.校园周边社区农民工居住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8.校园周边社区居民对本校大学生的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19.本校一年级大学生人生理想的调查与分析

20.本校一年级大学生对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21.本校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的调查与分析

22.本校一年级大学生法制观念的调查与分析

23.本校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分析

24.本校大学生课余时间休闲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25.本校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26.本校毕业班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

27.本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28.本校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关注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29.本校一年级大学生孝敬观的调查与分析

30.本校大学生课余从事勤工助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本校部分大学生荒废学业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32.本校大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33.本校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34.本校大学生课外阅读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35.本校大学生对学校后勤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36.本校一年级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预期调查与分析

37.本校一年级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38.本校一年级大学生入党积极性的调查与分析

39.本校一年级大学生学习动机、动力的调查与分析

40.本校一年级大学生对本校学生管理方式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实践步骤】

1.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并选定调查主题后报学习委员处备案,如同一个行政班级出现相同调查主题,由学习委员组织协调,避免雷同。

2.小组拟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内容、制作调查问卷。

3.小组开展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实践学时】6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撰写的调查报告及其他相关材料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调查问卷、调查报告、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八周开始,第十六周提交。

 

实践项目六(本学期实施)

【实践主题】共话“大学生生活规划”

【实践目的与要求】围绕制订大学生活规划,促进新老生之间的交往,加强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帮助大学新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四年成才成长的目标和途径。

【实践方式】个人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实践步骤】

1.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活规划”。

2.开展大学生活规划交流活动,在小组开展交流并作好记录。

【实践学时】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大学生活规划”和小组交流的记录综合评定平时成绩。

【提交材料】学生“大学生活规划”、小组交流的记录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三周开始,第十四周提交。

 

 

实践项目七(本学期实施)

【实践主题】参与爱国纪念日的纪念活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参与爱国纪念日的各种纪念活动,使学生铭记历史,增进对史实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

【实践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实践步骤】

1.收集整理重大爱国纪念日(如“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的相关资料。

2.观看相关的爱国主义电影。

3.写一篇心得体会。

【实践学时】2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和提交的心得体会给出平时成绩。

【提交材料】收集整理的重大爱国纪念日相关资料、心得体会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五周开始,第十四周提交。

实践项目八

【实践主题】开展“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誓词设计活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旨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青春,增强敢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实践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实践步骤】

1.设计“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誓词。

2.写一篇心得体会。

【实践学时】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誓词、心得体会给出平时成绩

【提交材料】“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誓词、心得体会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六周开始,第十四周提交。

实践项目九

【实践主题】展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实践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实践步骤】

1.学生收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或国外美德格言,写出原文、出处及其含义,每位同学不少于5句。

2.就某一句或几句美德格言,写一篇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

【实践学时】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收集收集的资料及心得体会给出平时成绩。

【提交材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及其原文、出处和含义、心得体会。

【时间安排】第九周开始,第十四周提交。

实践项目十

【实践主题】开展“看法律视频,思考法与人生”活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

【实践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实践步骤】

1.学生课后观看《道德与法》、《今日说法》、《法制在线》、《法律讲堂》等节目。

2.以所观看节目的主题为主题,撰写观后感。

【实践学时】1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观后感给出成绩。

【提交材料】观后感。

【时间安排】第十三周开始,第十四周提交。

实践项目十一(本学期实施)

【实践主题】亚运志愿行动

【实践目的与要求】通过参与亚运志愿活动,学习志愿者精神,增强待人接物处事技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

【实践方式】个人完成

【实践步骤】

1.接受亚运志愿者服务任务的同学按计划参与各项亚运志愿服务活动。

2.学生在亚运志愿服务期间进行观察和总结。

3.活动结束后撰写《广州亚运志愿者感想或体会》,内容包括访参与时间、参与地点、过程中的事件、启示或感受,重点是启示或感受。

【实践学时】6学时

【考核方法】任课教师根据小组收集整理的有关资料、照片以及《广州亚运志愿者感想或体会》,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提交材料】小组收集的有关亚运志愿者的相关资料、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真实材料。

【时间安排】第三周开始,第十六周提交。

 

四.教学要求

 1.任课老师在实践教学大纲的原则指导下,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及各教学专业班级的个性差异,灵活安排。

2.写心得体会或观后感不得少于1000字,用A4纸张写作,采用统一封面,不得打印。

3.调查报告的要求: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对调查情况的考察、分析;有自己的结论;字数不得低于2000字,采用统一封面,不得打印。

4.收集整理的材料必须装订成册。

5.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

五.成绩考核

1.淡化过程管理,实行目标管理。所有的项目以最后形成的文字材料作为评判成绩的依据

2.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平时成绩(2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成绩(30%)和期末开卷考试(理论考核50%)成绩构成。

 

 
友情链接